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王恩慧 于超然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这里不仅是各种制度创新的“苗圃”,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引领了国内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给全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上海自贸区的新片区要实现哪些新突破、新布局?备受关注的外商投资法实施之后,将如何促进自贸区发展进一步发展?围绕这些话题,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周汉民接受了光明网记者采访。
上海自贸区多项创新在全国复制推广
“什么是自贸区的使命,一句话,制度创新;什么是自贸区必须遵循的规则,一句话,那就是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通行规则;什么是自贸区应当达到的目标?那就是一个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周汉民认为,上海自贸区从设立起,就不是“盆景”,绝不能孤芳自赏;它是一个“苗圃”,要可复制、可推广。
周汉民表示,自贸区起步之后,按照既定的目标,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对全国的实施效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比如,上海自贸区在2014年12月28日扩区,曾经的“弹丸之地”到今天已经有了120.72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自贸区有122项创新,正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我时常把‘自贸区’形容为大雁,领头雁飞翔就有其他雁跟上。”周汉民说,在2015年4月,广东、福建、天津新设三个自贸区;2017年4月,又增设辽宁、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北和浙江自贸区。
自贸区新片区应该“新”在哪里
2018年11月5日,在国家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到,上海自贸区要设立新片区。“生逢其时”,周汉民在提案中指出,此刻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显然要肩负全球竞争条件下的国家战略任务,应当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成为经贸、法治等领域与世界接轨的国家级特殊经济功能区。
回顾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年来的历程以及制度实践,周汉民认为,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比如,资本市场的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治保障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国际化人才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速等。
在周汉民看来,自贸区不是扩区,而是设立新片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应该“新”在哪?周汉民认为,第一,“新”在制度上,即“制度创新”,也就是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第二,要凸现“功能创新”,既要有先进制造业,也要有现代服务业,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实体经济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发展,这是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第三,新片区一定要创设一种模式,就是让自贸区的工作人员与自贸区做到浑然一体。现在绝大多数开发区很难做到让从业人员在附近安居乐业,自贸区新片区要改变这种做法,应崇尚高质量发展之后,提供高品质生活。
外商投资法草案凸显“中国担当”
全国两会期间审议的外商投资法草案,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它不仅能够提升和改善我国的营商环境,也将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周汉民认为,这部法律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受由自贸区的推动。
外商投资法草案共分6章41条。周汉民表示,第一,这部立法坚决贯彻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的原则,体现对于外商投资的“保护”“促进”,必须在立法中明确体现。
第二,这部立法强调平等、一致,充分体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必须坚守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各经济主体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
第三,这次法律颁行意义重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必须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勇于担当,发出中国声音,站稳中国立场,表达中国改革的方案。
“谈到自贸区的重大贡献,我认为这就是贡献;谈到自贸区与这部立法的关系,我认为,它推动了这部立法,反过来这部立法最终的颁行和实施,将更有利于自贸区的发展。”周汉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