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位于云贵高原地区的哈尼梯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撒玛坝梯田游人如织。撒玛坝梯田共有1.4万余亩,有4300多层梯田,海拔在600米—1880米,被网友们亲切称为“云端梯田”。撒玛坝梯田最高处落孔大尖山,海拔2436米,是眺望梯田的好胜地,吸引着游人打卡留念。
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左一)在调研中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乐作舞传承人李阿胖交流学习。
前往北京之前,全国政协委员、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再次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乐作舞传承人李阿胖老师,探讨乐作舞传承的人才培养思路,倾听这位“哈尼梯田守望者”的声音,把更多哈尼乡亲们的心声带到北京。
高质量提案源于高质量调查研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杨钰尼的履职过程中,实地调研是工作的重要环节。“哈尼梯田不仅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在调研过程中,这位生长在哈尼梯田边的95后政协委员进一步发掘哈尼梯田蕴含的活态价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杨钰尼与各界专家、学者、父老乡亲们一起交流、论证,抓紧时间完善提案,使每一份提案都更加科学严谨,努力让提案内容落地落实。
全国两会期间,杨钰尼委员和其他政协委员一起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一名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多民族聚居省区青年文艺工作者,杨钰尼一直以演出、教学等方式不遗余力地传承、传播哈尼艺术。过去的一年,杨钰尼感到非常忙碌和充实。她带领舞蹈团队在舞台上展现哈尼族文化魅力,把哈尼文化唱起来,把非遗技艺舞起来。在这些具有浓郁的多声部民歌、乐作舞、哈尼儿歌、器乐、手工艺等风格的作品中,古老的文化与时尚碰撞,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杨钰尼积极参与送艺下乡、社区服务、走访群众和公益培养艺术人才等活动,通过美育进校园、歌舞进校园、非遗传承进校园等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支撑杨钰尼的底气来源于厚植1300多年的哈尼梯田和其孕育的哈尼文化。2010年,“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成功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此外,历史悠久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在梯田边浸润着哈尼歌舞长大的杨钰尼是乐作舞传承人,大学学习舞蹈专业的她,深爱着家乡这片热土和优秀的哈尼文化,坚定信念把哈尼文化精髓带出大山,传播到更广阔的舞台。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在小组讨论中发言。
杨钰尼持续关注哈尼文化,通过走访调研,去年两会她提交《关于加大活态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力度的提案》,建议深度挖掘哈尼梯田和哈尼农耕文化,适度开发利用其经济、旅游、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为农业类活态世界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中国经验”。该提案得到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引发广泛关注。
云端俯瞰美丽的哈尼梯田。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杨钰尼对于哈尼文化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她看来,通过保护哈尼梯田非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深化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在调研基础上,她今年撰写的提案中建议实施坚定文化自信策略、抓好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强化非遗传播的有效途径、推动非遗利用的创新方式,为古老的非遗注入时代活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谐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杨钰尼看来,充分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深挖非遗活态价值,加强保护力度,通过培育一批国家级非遗乡村振兴示范点,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对非遗精品项目研发,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建立网络展示平台,鼓励非遗产品与休闲旅游、消费、文化创意、信息网络等产业深度融合,让非遗产品走向世界,让非遗资源惠及梯田百姓。”杨钰尼说。
“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专栏
出品:光明网
监制:高赛
策划:杨帆
主编:王恩慧
副主编:董腾飞
参与人员:黄家隆
部分图片拍摄: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