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庞聪)“守边护边,责任重于泰山。”走进三代牧民护边员图门的家,院落里假山雕塑上的这句话格外醒目。假山的背面,则并排坐落着三座蒙古包,在图门看来,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图门家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顺着他家的蒙古包向后望去,不到500米便是中蒙边界。这条由8块界碑连成的边境管段,从图门爷爷那一代开始,一家三代人接力为祖国护边近一个世纪,累计巡边10万余公里。
“爷爷是当时最早的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护边员,当时中蒙边界的巡边任务重,他主动承担起护边任务。”图门告诉记者,他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从小便萌生了当兵保家卫国的想法,于是18岁便应征入伍去了山东。退役后,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毅然回到草原,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我是草原的孩子,这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完成好爷爷和阿爸交给的任务,把边境守好。”
在巡边之余,图门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往返各个戍边点位之间,为新入职的护边员讲解守边护边技能和注意事项,带领牧民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慢慢地,图门一家三代戍边的事迹在草原上传播开来,当地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申请加入护边队。如今,结合边境嘎查村实际,呼伦贝尔市设立“红色堡垒户”680余个,吸纳护边员1190名。
从草地到石头路,再到柏油路;从蒙古包哨所到瞭望台;从徒步难行到策马巡边,再到摩托车、汽车巡逻;从完全依靠人力,到配备智能化、信息化装备……图门亲眼见证了三代戍边工作由小到大、由弱转强、从落后到现代的翻天覆地巨变。
守边固防,人防是关键,物防是基础,技防是支撑。这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有力提升了边境治理效能。党和国家给予护边员的政策补贴和待遇也不断提高,护边工作也逐步走向了现代化。得益于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如今,生活在边境一线的图门家告别了过去用电难的历史,迎来了光明和温暖。“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守卫边疆、建设家园的信心决心更足了!”图门说,他不会搬到城里,决心在草原上守边护边直到走不动为止。
治国必治边,守边亦守家。作为祖国的“北大门”,内蒙古自治区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为守护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一代代牧民扎根在此,构筑起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红色边境线,不断传承续写着为国戍边的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