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曾高飞:把有趣的灵魂放进作品中
首页> 光明视频> 新闻视野 > 正文

曾高飞:把有趣的灵魂放进作品中

来源:光明网2024-09-29 10:00

  【嘉宾】曾高飞,资深媒体人、青年作家 、著名财经作家 。著有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似水流年,家乡味道》,系列长篇小说《前行的人生》三部曲《挣扎的成长》《青春花开》《浴火重生》及长篇小说《生如夏花》《小镇青年》《九尾狐》《红尘欲望》《窥浴》《手机江湖》,小说集《感情通缉令》等。信奉“躺着思考,坐着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用作品说话”。

 

  主持人:您最喜欢的作家是路遥?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前行的人生”分《挣扎的成长》《青春花开》《浴火重生》三部分,您的长篇小说写作风格是受他的影响最大?

  曾高飞:路遥是我们中国读者,尤其是有梦想,爱立标的文艺青年都喜欢的伟大作家。他的才华让我们赏识,他的坚韧让我们认同,他的苦难让我们共情。他的《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欢的当代文学作品,没有之一,前前后后我认真读了六遍,代入感很强,边读边让人置身其中。

  写作“前行的人生”也是对标《平凡的世界》,写作的时候也希望写出一部像《平凡的世界》一样的作品。所以,“前行的人生”三部曲出版时,我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致敬路遥,致敬逐梦者:在平凡的世界/缔造不平凡的人生。所以说,“前行的人生”三部曲确实受路遥的影响比较大,受《平凡的世界》影响比较大,都是写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和梦想,都是写我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果你喜欢《平凡的世界》,当然也会喜欢“前行的人生”。当然,这两部超级长篇小说,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时代不同,作者不同。

  主持人:其中人物塑造的原型和素材来源于您的经历?文章里是否有您个人的影子?写作过程中最复杂的是什么?

  曾高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当代史,都是作者个人史,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烙印,尤其是打上了作者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烙印。“前行的人生”既打上了我们那一代的时代烙印,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尤其是怀有梦想,努力追求,不断进取的70后、80后一代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不得不说,文章里有我、我们那个时代的影子,尤其是祁宏、张伟;也有我们当年的恋人的影子,尤其是高燕、凌林。当然,也是我们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读书人,通过挤高考独木桥,向往城市生活的经历和影子。“前行的人生”出版后,很多读者朋友和粉丝朋友,尤其是农村出身,到城市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读书人,都有特别强烈的代入感。

  “前行的人生”有一百多万字,虽然篇幅长,但写作过程并不复杂,因为是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基本上是信手拈来。这个过程,是水到渠成。这个水,就是时间。对于写作,我是比较自律的,下决心写了,做好大致计划了,就会按部就班,雷打不动地进行。假如一天计划写作六千字,那就一天必须要写作六千字,也只能写作六千字左右。硬要写八千字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续;硬要写一万字,也是有可能的,但只能偶尔为之。如果要突破,一天写两万字,那就变成不可能了。写两万字,基本上要三天。

  当然,“前行的人生”篇幅很长,分三部,写作时间横跨了四年。事实上,我是把这部超级长篇小说拆分了,分成了三部曲,2020年写作第一部《挣扎的成长》,用了三个月;2021年写作第二部《青春花开》用了半年,因为这部太长,有五十多万字,占有一半篇幅;2023年写作第三部《浴火重生》用了三个月。2022年没动笔,因为写了《九尾狐》《小镇青年》《窥浴》三部长篇小说。

  写作过程中,感到最复杂的就是记住人物和构思情节。因为要重新继上,要记住人物和构思情节,体现他们的关系,推动故事发展。

  主持人:提起您,很多人形容“左手财经,右手文学。”您个人比较偏爱的作品风格和表达方式是什么?您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作家?好的作家都是有趣的人,您认同吗?

  曾高飞:我确实喜欢财经写作,尤其是产业经济评论。这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和企业家十分活跃,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二是我来北京之前,一直在广东的大企业工作,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三是来北京后,我一直在人民网做经济记者和编辑,也写了十多年财经新闻和评论,在媒体上开过财经评论专栏,很多文章都是10w+以上爆款文章,也跟中国经济出版社合作,出版过“高飞锐思想丛书”。

  我是一个文学少年,文学青年,高中时出版过诗集,大学时写散文、小说,也出版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2006年来到北京,进入人民网后改做经济新闻,就没有搞文学了,但那个梦想一直在,那种激情一直在。2019年,我的大学老师,当代文学评论家钟友循先生跟我详聊了一回,劝我重新回到文学上来。我认真思考了一个月,决定重返文坛,2019年7月,我从写作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开始,重新回到了阔别14年的文学创作上来了。2020年上半年,我写作了散文集《似水流年,家乡味道》,下半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挣扎的成长》,因为回到文学上来,没有长篇小说不行。到年底,完成这部小说,我算是真正回到文学上来了。当然,财经写作也不想荒废,于是一边写财经评论,一边搞文学创作,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用作品说话”。

  财经写作和文学创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也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状态。写财经评论,我站在事件之外,是一个旁观者,做得到旁观者清,所以,比较倾向于思辨,做到以理服人,告诉读者新闻和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搞文学创作,我是当局者,差不多当局者迷了,比较沉浸其中,用创意和感情说话,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别人,希望把读者带入作品中,让作者和读者有共情,产生共鸣,实现同频共振的双向奔赴。

  既然选择了写作这条路,那就要做一个卓越的作家,杰出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做一个首屈一指的作家是我的目标,做不到首屈一指,至少也要独树一帜。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说话,需要用人品来佐证。所以,我的处世和写作原则就是“躺着思考,坐者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

  优秀的作家往往都是有趣的人,因为没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是写不出有趣的作品来的。我们看到,当代作家是越来越有趣了,例如余华、刘震云,他们既是有趣的作家,也是有故事的人,讲段子的高手。在生活中,我是比较严肃和传统的,但我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我也把这份有趣,放进了我的作品中。我敢说,我写作的每一部作品,从散文到小说,从小说到影视,从文学到财经,都是很有趣的,能引人思考,让人长见识的。

  主持人:散文、长篇小说、影视作品……您会怎样调整情绪状态来投入创作?据说您每天平均写作6000字,没有灵感的时候会逼着自己创作吗?

  曾高飞:经过几年摸索,我现在是用财经写作来调节文学创作。一般来说,文学创作更需要长时间的投入,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尤其在长篇小说、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是不能分身的。财经写作相对而言,需要投入的时间少,精力少。所以,写财经作品成了我搞文学创作的调节剂。文学创作搞累了,特别是写完了某个长篇小说,或者影视作品,暂时没有其他大部头写作任务,准备休息一段时间的时候,就做做财经文章,让自己休养生息,调整一下,换换思维。

  我确实是比较自律,基本上坚持每天写六千字,当然不是说天天如此,有时候有些特殊的情况会打断,如应酬过头了,喝多了,过年过节,外出有商务活动,跟家人朋友一起出去旅游了。但每年365天至少有300天会是坚持吧。

写作之初,例如少年的时候,青年的时候,写作一篇文章,确实是需要灵感的。灵感就是作品的灵魂,有灵感的作品跟没灵感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做文字工作的,成了一个熟练的码字工人,已经不需要灵感了,什么时候想写了,坐在桌边,打开电脑,就能写下去。当然,如果有灵感,写起来可能更顺一些,文章更好一些。

当一个作家到了职业写作这个层面上,不是靠灵感,而是靠专业。这个时候,不是说没有灵感,文章就没有灵魂了。这个时候,文章的灵魂,就是思想了。所以,现在,我写作,尤其是长篇长说的写作,是不需要灵感了,而是需要时间,需要计划,需要按部就班。

 

  出品丨光明网

  监制丨高赛

  主持人:庞聪

  摄像:逯成业 范子川

  剪辑:范子川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