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方匾额,字字千钧。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博物馆匾额展区。馆内古朴厚重的匾额高悬,承载着客家人崇尚祖训、注重家教的文化传统。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随北方士族南迁而来,宋元时期渐成风气,通过送匾、挂匾等仪式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启迪后人向上向善。匾额是主人品格与理想的象征,也是书法艺术的珍贵载体,为研究古代文书制度、封赠制度、官吏制度及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实物佐证。2014年,“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肖天长从艺三十余年,共指导组织挂匾仪式130多场,制作木质匾额3000余方。其作品风格古朴端庄,深受赣闽粤客家人及港澳台同胞青睐。“每块匾额都有深意。”肖天长介绍,“中国古建筑,亭台楼阁多悬挂匾额,其引人驻足,促人思考。”
近年来,会昌县重视赣南客家匾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兴建“百匾堂”,并举办匾额榜书进校园等活动。2021年5月,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非遗技艺技能传习基地,拜师仪式上,40名学生行拜师礼。会昌珠兰示范学校语文教师江家财学艺三年,将书法和匾额文化融入课堂,“连睡觉前都在琢磨字体的布局、笔法”;会昌县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吴根山拜师精进书法后,在校内成立相关工作室,非遗的种子正在校园内生根发芽。
(光明网记者牟舒琳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岩、李玉兰、胡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