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认知疫苗反应,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首页> 光明视频> 新闻视点 > 正文

科学认知疫苗反应,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来源:光明网2025-09-22 12:24

  当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但部分家长对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存在疑虑,甚至因此推迟或拒绝接种,导致某些传染病发病率有所抬头。针对这一现象,知名育儿专家崔玉涛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必须科学区分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与真正的不良反应,消除公众误区,重申疫苗接种对于保护个体和公共健康的重要性。

  “必然有反应”是疫苗起效的科学证明

  针对家长们担心的“反应”问题,崔玉涛首先从科学原理上进行了阐释。“我们的疫苗都是经过工业化生产的病毒的一部分,是具有抗原性的一部分。它打到我们人体内,必然会产生反应。如果没反应,那还叫疫苗吗?”他直言,科学进步带来了众多疫苗,但部分家长对疫苗的信心并未随之增强,反而“徘徊不定或与日俱减”,其根源在于对“反应”的认知不清。

  厘清关键:正常反应 ≠ 副作用

  崔玉涛重点厘清了“正常反应”与“副作用”的根本区别。正常反应是疫苗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表现,通常包括身体不适、类似疾病的轻微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烧等。“但它不会加重,而且很快(症状)就下去,也就是说两三天之内症状就平稳了。这是免疫系统正在积极工作的信号。”真正的不良反应是指如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发生率极低。

  “一有反应就认为是副作用,这是不对的。”崔玉涛指出,正是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许多家长“因噎废食”。“家长就因为听说打疫苗有反应,所以就不打了。为什么现在百日咳增加?就是因为我们家长想晚打就晚打,尽可能晚打,甚至有家长还坚决不打。”

  认知误区导致接种率与发病率走势背离

  崔玉涛以流感疫苗为例,揭示了认知误区带来的现实后果。“其实我们现在流感已经开始接种了,大家对疫苗的误区导致每年流感疫苗接种率是下降的,不是上升的。但病人反过来就是什么?每年都是上升的。所以这种认知是不对的。”这一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提高疫苗接种率对于控制疾病传播的紧迫性。

  崔玉涛强调了疫苗接种的公共属性,呼吁建立群体免疫意识。“我们打疫苗还有一个公共思想:自己打疫苗不光是为了自己防病,也为你周围的人提供一个很好的防病基础。”他倡导,应从个人做起,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层面,“从我自己到我周围的家人,到更多的我接触的朋友同事,大家共同来保持这个健康状态”,从而筑牢全民免疫屏障。(钟蕾蕾 周雨涵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