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几代兵团人在天山南北,在边境沿线,在沙漠戈壁,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军垦新城,在千里边防线上筑起了国防屏障。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4团七连,职工杨新平的名字与套彩烙画紧密相连。三十多年来,他以烙为笔、以火为墨,在椴木板上描绘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岁月记忆,展现新时代兵团人风貌。
作为兵团非遗套彩烙画传承人、兵团劳动模范,杨新平的艺术之路与兵团发展同频共振。他用三十余载匠心,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兵团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不懈努力。
火笔丹青 天山脚下的艺术追寻
杨新平与绘画的缘分始于童年。“我从小喜欢绘画,从小就有一个画家梦。”在河南老家,民间艺人用烧红的火钩在门板上烫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图案,成为他艺术启蒙的种子。1991年参加工作后,他正式踏上了烙画艺术的探索之路。
为了提升技艺,杨新平四处求学,走访民间艺人,还前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他在传统烙画基础上,融汇国画技法和西方油画写实光影,逐渐摸索出“以烙为主、以色为辅、烘烤定型”的现代套彩烙画技艺。
“非遗传承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接轨。”杨新平介绍,烙画在中国已有约三千年历史,但传统烙画多为黑白色调。为了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他创新融入现代色彩,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2008年,杨新平创作的15米长卷《清明上河图》在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并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套彩烙画还很年轻,我只是一名探索者。”他谦逊地表示,相信后来者会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扎根边疆 烙刻兵团岁月记忆
杨新平在兵团长大,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他深知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需要被记录和传扬,而烙画成为他表达这种情感的最佳方式。
走进杨新平300平方米的木易轩绘画工作室,一幅幅烙画作品映入眼帘:放牧巡边的老魏叔、小白杨哨所、胡杨、棉田、团场新貌……据介绍,多年来,他深入挖掘整理兵团故事,创作了《地窝子的春天》《军垦辉煌70年》等400余幅现代套彩烙画作品,大部分作品都围绕兵团故事展开,其中《军垦情》系列作品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一曲《小白杨》家喻户晓,小白杨哨所就在我们这儿。‘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杨新平说,他通过烙画多角度展现魏德友的故事,相关作品达二十多幅。
在他看来,烙画与当地独特的地域风貌相得益彰。胡杨、戈壁、沙漠的色调与烙画艺术特别契合,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屹立不倒的胡杨,就像我们的兵团老兵,在边境线上守护家园,奉献青春。”他将兵团故事融入烙画,使这门艺术成为传播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的重要载体。
这些年来,杨新平获得了诸多荣誉,2023年“兵团工匠年度人物”和“兵团劳动模范”的称号最让杨新平自豪。他将山花奖视为对他烙画艺术的肯定,而2023年“兵团工匠年度人物”和“兵团劳动模范”称号则意味着,他用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兵团精神、用烙笔讲好兵团故事、用实际行动落实文化润疆的艺术实践,获得了兵团职工群众的认可。
薪火相传 让非遗技艺绽放光彩
在潜心创作的同时,杨新平将大量心血投入烙画技艺的传承。他经常走进校园传授烙画技艺,免费培养爱好者,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民间艺术。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起烙笔,记录时代变迁。
2022年,杨新平现代套彩烙画传承基地正式挂牌成立。这里每年吸引大量研学团体、职工群众和爱好者前来学习参观,成为套彩烙画的“群众课堂”。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传统艺术走进大众视野,焕发新的光彩。
他鼓励年轻弟子大胆创新:“现代套彩烙画才发展三十多年。随着技术进步,材料、工具和颜料都会不断改进。”他特别提出可以尝试用烙画表现农民画,在色彩和造型上更加鲜明夸张,这是他对年轻一代的期待。
杨新平坦言,自己并非科班出身,作品可能不完全符合传统美术规范。“看我的作品,就是看故事。”他表示,最大的心愿是用手中的烙笔,将兵团故事和新时代兵团人的发展理念融入画中,创作出更多展现兵团文化的优秀作品。
如今,杨新平依然活跃在烙画创作与非遗传承一线。烟火升腾间,他以火为墨,以木为纸,将兵团人的坚守烙成美丽画卷,让兵团精神在这独特的艺术形式中焕发光彩。(记者 邱晓琴 剪辑 张晓荣)